治療主要用藥物和認知行為兩種方法。
認知行為治療,則是教患者了解有關「恐慌症」的資訊,認清注意力與記憶偏差,去除對症狀的誤解,再教給放鬆訓練、呼吸訓練、改變想法,使患者能夠控制身體的症狀,以度過每個恐慌發作。
一般在8~12次療程中完成治療,先教患者深呼吸等放鬆方法,讓患者評估恐懼指數,如從10~0往下遞減,並針對個別的焦慮和需要,擬具體的進程教患者。例如當事人因恐慌症不敢坐火車,怕萬一發作無法隨時下車,治療師讓患者練習坐火車,一開始只坐一站就下車,然後讓患者評估有多緊張。
接下來練習在車上如果緊張,可用放鬆方法緩和焦慮,再忍,這樣一站一站慢慢練習,每撐過一次,就多一點信心,直到有能力克服害怕時,就不再害怕以前怕的情境,終於可以坐到台北。
有時患者覺得又要失敗了,醫生會要患者「舉證」,認清是自己想法的偏差,或列表或給病人小卡片,寫「我一定辦得到」等,讓病人在覺得要發作時看,提醒自己。
認知行為治療療程簡短,方法明確,操作非常務實,對病人的康復非常直接。平常生活裡,則要學會自我抒解情緒壓力,宋維村鼓勵說,適度的焦慮是健康的,能使我們在面對壓力、威脅與危險時,提高警覺。但不要變成過度焦慮而沒有適當抒解,以免形成阻力,變成病態。
分辨恐慌症與焦慮情緒
適度焦慮是正常的,但過度焦慮到恐慌發作就要小心了,恐慌發作有13種症狀,突然發生其中4項或4項以上的症狀,並在10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,感覺強烈的害怕或不適,就是恐慌發作。
1.心悸、心怦怦跳、或心跳加快。
2.出汗。
3.發抖或顫慄。
4.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。
5.哽塞感。
6.胸痛或不適。
7.噁心或腹部不適。
8.頭暈、不穩感覺、頭昏沉、或暈厥。
9.失去現實感(覺得事物不真實)或失去自我感(感覺與自己疏離)。
10.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。
11.害怕即將死去。
12.感覺異常(麻木或刺痛感覺)。
13.冷顫或臉潮紅。
▼家有恐慌症患者該怎麼辦?
1.了解當事人的需要和痛苦,讓患者按自己的步調康復,避免讓患者受驚嚇。
2.積極的態度,如果患者努力走出家門後卻半途而廢,稱讚走出去就是進步。
3.患者恐慌發作的時候,不要跟著緊張恐慌。
4.不要只是對病人說:「放輕鬆點,冷靜點,勇敢點,振作點,不要緊張焦慮,別軟弱!」
5.顧好自身健康,不要犧牲自己的生活,不要積壓憤怒和不滿。
▼恐慌發作時該怎麼辦?
1.恐慌發作時幾乎都會呼吸困難,儘量運用呼吸放鬆法來控制呼吸,緩和症狀,及轉移注意力。坐下來靠著休息。
2.開車時恐慌發作,停靠路邊,或專注於前面車牌。上班恐慌發作,緊抓椅子把手。
3.制止負面想法,提醒自己:恐慌發作「不會使人心臟病發」、「不會使人停止呼吸」、「不會使人死掉」、「不會使人失控」、「不會使人發瘋」。
4.告訴自己正面訊息:「很快就會沒事」、「很快就會放鬆」或「我沒有危險」。
5.如果還是不能放鬆,情況許可時,可以試試醫師幫你準備的藥。
文字整理:Ladies女性健康生活雜誌編輯組(www.ladies.gig.hk)
資料來源:康健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