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介:《地中海的春天》《憂鬱的邊界: 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》

最近讀了兩本關於邊境之書,兩位作者以不同的書寫視角,試圖為讀者打開了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。

《地中海的春天》作者身為無國界資深記者,於歐債風暴中行走於希臘、西班牙,藉由採訪經濟學者、或是失業兼差的酒館老闆,試圖描摹出更客觀清晰的希臘現況,找出歐洲金融風暴的原點。

在阿拉伯之春如火如荼之際,作者深入北非,跨越突尼西亞、埃及,顛覆或是補足了許多在國際新聞中所收看到的片段,藉以窺探事件全貌。許多事件的發展並非完全如主流新聞頻道所單面表述,只是當我們的世界被喧囂的噪音所淹沒之時,也忘記了自己有安靜思考的權利。

《憂鬱的邊界: 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》作者沿著邊界行走,追尋著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:居住於中國東北的朝鮮人、來台就學的華裔馬來西亞人;在越南中部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,往南北韓38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;這不是一般的旅程,當然也就寫出不一樣的故事。

因為作者所學背景使然,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,對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台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,作者都提出了許多關於邊緣、身分、認同的主題探究,深刻且生動的描述,也點出了時下新一代年輕人對於認同的想法。

例如馬來西亞篇章中所提到1969所發生的513事件,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台灣本島的228事件,雖然許多主客觀因素不同,但兩者都是因為我們/他者的界線堆積使然,產生了彼此怨懟嫌隙的歷史悲劇。

閱讀這兩本書,對於作者一步一腳印地親身到現場採訪許多不同人士,藉由多方視角的訪談,了解每一位在不同土地上努力生活的人物故事。我不禁想到自己最近接觸過的在台外籍人士~Annie。她是家中長輩的看護,也是老人最後旅程中最常陪伴的人,瘦小的身影中有著堅強的韌性,離開女兒和家人遠赴異國工作,只為了將來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準備。

在她階段性工作即將結束之際,有機會我更想多和她聊聊,聊聊關於印尼的食物、當地的社會生活狀況、或是順便向她學幾句印尼話。也想問問她對於『我們』的想法。如果有機會,我也想問問大學同學,他們是否曾經也討厭被稱為『僑生』?還有之前他們的在地生活。

現實世界必定有國界之分,但想要了解人的心,卻是跨越國界的無盡關懷。

轉載自誠品網頁